
他們在談論我們:《紐約時報》
分享
上海手錶榮幸地登上了《紐約時報》的專題報道,聚焦該品牌從中國精英階層的尊貴象徵到奢侈手錶市場新興競爭者的非凡歷程。按此處了解更多。
1955年成立的上海手錶廠,生產出中國第一隻機械手錶,成為中國工藝美術與民族情懷的象徵。六、七十年代,上海錶曾掛在毛澤東、鄧小平、周恩來等名人的腕上,成為千萬家庭的榮譽象徵。
儘管 20 世紀 80 年代國際石英錶熱潮為這一領域帶來了挑戰,但上海手錶仍堅持不懈,朝著多元化發展。這項承諾最終促成了其著名的軌道陀飛輪腕錶的誕生,這項成就最近在香港邦瀚斯拍賣會上備受矚目,以 50 萬港幣 64,200 美元的價格成交。此次拍賣所得將捐贈給成龍慈善基金會,彰顯品牌的卓越品質和社會責任。
《紐約時報》的文章讚揚了上海表行與設計師合作的創新精神,例如埃里克·吉魯 (Eric Giroud) 的作品,他的作品將藝術提升到了品牌的高度,而湯米·李 (Tommy Li) 的作品則賦予了該品牌及其形像以現代氣息,其新標誌以上海的天際線為藍本。此類合作的出現體現了上海手錶公司將中國傳統藝術的精髓與現代技術創新相融合的雄心。
如今,上海手錶專注於高端腕錶的生產,尤其是陀飛輪腕錶,產量小,確保精準和獨特。每一件作品都體現了品牌的信條,以最精緻的方式將祖傳技術與現代技術相結合,這種產品吸引了只關心工藝品質的收藏家。
根據《紐約時報》報道,上海手錶是國際社會對中國鐘錶製造能力的眾多讚賞之一。憑藉對創新和永恆設計的執著追求,上海手錶有望鞏固其在全球奢侈品市場領導品牌的地位。